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但始终没有取得稀土定价权。由于宏观层面的重视并未得到较好的贯彻,过去十年来稀土开采和冶炼呈现明显的无序性,导致冶炼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定价权旁落,而行业利润也主要流向产业链后端。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推进,稀土的战略地位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而同时,中国在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稀缺资源方面屡遭绑架的现实,逻辑上也将提升稀土作为制衡砝码的重要性。 因此我推测,国家对稀土业的整顿或不再有名无实,形式上的变化或不显著,但实质性的内容未来有望得到贯彻。作为中国占据绝对优势的稀有金属,如果能够完成集中控制,将在未来的类似铁矿石谈判的博弈过程中增加话语权。甚至不排除掌握主动权的可能。
收储是保护资源有效途径。 通过收储调剂余缺进而保护和调节资源价格,属于国际惯例。 我国在国内稀缺的资源方面也经常采用这种方式,但稀土的国家储备却始终没有付诸实施。或者从宏观角度更为重视储备调剂余缺的作用,而忽略了收储是保护资源和获得定价权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从2009年年初开始,内蒙古、江西等地就有地方出面收储部分稀土氧化物,也有部分大企业也开始尝试进行收储。但就我们此前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地方收储的效果不十分明显,与上升到国家资源战略高度的统一收储显然不能相提并论。
2009年8月,国土资源部网站引用工信部副部长苗圩的发言指出,工信部已研究编制了《2009-2015年稀土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目前正在征求各方意见,力求早日颁布执行。业界估计其主要内容涉及:资源开采控制、实施出口管理、提高准入门槛、推进兼并重组。该规划预计2010年上半年出台,对此我们与稀土业界同样充满期待。
国家对稀土业的整治过程可能是循序渐进的,其实际效果或不如市场期待的那么显著。 但我们始终相信,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稀土作为诸多新材料的重要原料将面临新一轮历史性发展机遇。正如我们在有色行业年度策略中一再强调的那样,稀土行业已经步入长期上升通道.
中国在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稀缺资源方面屡屡被国外的大资本家算计其原因就是对掌握定价权的能力偏弱,如果在本身具备绝对优势的稀土资源上完成首个资源定价权的控制尝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在其他相关资源的定价能力将大幅提高,铁矿石谈判将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动。